2021年9月18日,东莞,石龙体育学校。
画面上正在播放全运会女子76公斤级举重比赛。 经过六次尝试,广东队2000后球员彭翠婷很快被福建队廖桂芳和湖南老将向艳梅超越,比赛失去悬念。 周丽玲身边的队员纷纷开始逃亡。 周丽玲对画面中短发、戴着黑框眼镜的彭翠婷印象深刻。 刚进体校的时候,这位学姐曾经带她练习了两周的基本功。 三年后,当我们再次在银幕上看到这位师姐时,周丽玲已经获得了她的“第一枚金牌”。 最终,彭翠婷以抓举125公斤级和挺举138公斤级的成绩获得女子76公斤级铜牌,总成绩263公斤。 抓举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
2021年全运会期间,石龙体校师生正在观看举重比赛。
就在前一天,石龙体校培养的另一位小运动员田苏打以抓举108公斤、挺举138公斤、总成绩20公斤级的成绩,击败里约奥运会冠军邓薇,夺得女子64公斤级金牌。 246公斤。 时隔24年,“举重之乡”石龙终于再次夺得全运会金牌。
东莞石龙是中国著名的“举重之乡”。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石龙一度占据了中国举重精英的半壁江山。 从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经凯,到中国第一位奥运举重金牌获得者曾国强,四次打破纪录的叶浩波,陈曼琳、赖润明、叶焕明“举重三杰” “陈家”等著名举重运动员均出自石龙之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龙运动员共19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29次夺得世界冠军。
石龙体校2000年后的“学员”。
1956年,打破纪录后,陈经开回到家乡举办举重表演,举重在石龙开始流行。 陈经凯大哥陈志创办的举重训练班后来发展成为石龙业余体校。 可以说,20世纪60、70年代,上体校成为石龙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
第十届东莞市运动会举重比赛现场。
石龙体校本土教练刘文吉是20世纪70年代省举重队队员。 据他回忆,带孩子来请教练检查的家长络绎不绝。 在人们还“上山下乡”的年代,很多人都“幸运”地通过举重留在了当地。 然而,主帅何兴亮却戏称自己是石龙的“最后一代”球员。 20世纪80年代,他通过加入省队成为一名非农球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座水边小镇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通过举重“改变命运”的石龙人几乎消失了。
如今,很多00后进入体校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命运。
随着广东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从事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就更少了。 以前举重是一件很少见的事情,但现在只要有人来练习,学校就欢迎。 据石龙体校校长林思曼介绍,目前体校99%以上的学生来自外地,其中大部分是从周边省份招收的。 此外,还有一些来自东莞当地民办学校的学生。
目前,石龙体校99%以上的学生来自外地。
如今,石龙举重的接班人却有了不一样的面貌。
周丽玲:不想“留队”,把自己送进了体校
周丽玲,13岁,湖南人,石龙体校学生。
10岁时,周丽玲决定把自己送到石龙体校,原因只有一个——离在东莞打工的父母更近。
周丽玲当初进入体校的原因是为了和父母一起住在东莞。
周丽玲在家乡湖南邵阳长大。 9岁时,她第一次被带到东莞,第一次体验到和父母、弟弟一起生活的感觉。 但一家四口的生活只持续了几个月。 周丽玲四年级第一学期被送回老家。
周丽玲在训练中。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好转。 四年级结束前,家乡一位正在选拔体育人才的老师看中了周丽玲,推荐她去石龙体校练习举重。 当她得知学校在东莞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本来,母亲是不允许自幼体弱多病的周丽玲练习运动的。
四年级暑假期间,周丽玲带着自己被体校选中的消息第二次来到东莞。 起初她遭到母亲的反对,理由是周丽玲自幼体弱多病,遗传了母亲的偏头痛。 此外,这位母亲也没有办法将身高仅134厘米、体重20公斤的女儿与举重联系起来。 然而,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周丽玲勉强说服了妈妈,理由是坚持运动可以治疗偏头痛。
进入体校的上半年是最艰难的。 日复一日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很快就淘汰了一批人。 周丽玲性格内向,身边朋友很少。 尤其是来到石龙之后,她连小时候最好的朋友都失去了联系。 同村的她,不到两个月就回到了家乡。 这件事也让周丽玲放弃了,开始每天哭着打电话回家。 父母劝女儿不要半途而废,但这些鼓励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周丽玲也不是从来没有退缩过。
在体校的第二年,周丽玲的身高增加了20厘米,体重也增加了一倍。 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周丽玲的才华开始显现。 半年之内,她的表现超越了很多比她年长的球员,成为了体校最受期待的种子球员。
周丽玲现在是学校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
今年7月的广东省锦标赛,她以抓举56公斤、挺举65公斤、总成绩121公斤的成绩夺得个人首个冠军。 这个成绩距离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仅差一公斤。
朱凯超:即使减肥成功,他仍然不肯放弃举重
朱凯超,17岁,石龙体校学生。
朱凯超10岁之前就是一个体重90公斤的肥胖孩子。 在广州打工的父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他送进了石龙体校。 进入体校的前三个月,朱凯超每天晚上都躲在被子里哭泣。 高强度的训练和肥胖带来的各种冷处理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在体校的第二年,朱凯超的体重下降到了60公斤。 他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昂首阔步走在大街上的快乐。 减肥成功后,朱凯超认为自己的举重生涯是时候结束了。
最初,朱凯超练习举重是为了减肥。
那年暑假,他把手机里胖小子的照片全部删除,并在电话里和教练告别。 回家后,朱凯超几天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象中的舒适生活。 相反,他却一天比一天焦虑。 他发现自己错过了晨练铃声和举重馆杠铃撞击地板的叮当声。 暑假结束前的最后一天,他收拾好行囊,回到了石龙。
回到石龙后,朱凯超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但朱凯超并不属于最有才华的那一小群人。 他在比赛中经常遇到和他一样强壮但总能比他多举几公斤的选手。 第一次参加省赛,他因为只获得第十名,躲在角落里哭了很长时间。 那个时候,他感觉自己被打回了原形,小时候的自卑感又回来了。
同学刘苏(后)和朱凯超在训练中。
对于天赋在举重中发挥多大作用,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教练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虽然举重被大众误解为一项技术含量不高的运动,但事实上,在将杠铃从地面举起的不到一秒的时间里,运动员要完成十多个精准的技术动作。 对身体的爆发力和协调性要求极高。 很少有人知道,举重除了绝对的力量、爆发力、弹跳之外,对运动员的身体灵活性和关节灵活性的要求也是几乎所有奥运项目中最高的。
石龙体校现任语文老师、前世界冠军施丽华喜欢用自己的经历来证明,只要努力,普通人也能超越天才。 朱开超坚信这个观点。 首届省赛结束后,朱凯超在训练馆待的时间更长,甚至整个暑假都在举重馆度过。
刘苏:等待机会的未来之星
刘苏,17岁,四川人,石龙体校学生。
竞技体育的本质是运动员一次次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 在这个过程中,伤病往往比天赋上限来得更早。 刘苏出生并成长于东莞常平,父母来自四川达州。 由于家人无暇照顾,刘苏四岁半就被送入私立小学。 九年前的一天下午,石龙体校的四名教练来到刘苏所在的小学选拔青少年才俊。 刘苏等7名学生通过了选拔。
当时,刘苏等7名同学被选入石龙体校,如今只剩下他一人。
9年后,当年的7人中,只有刘苏还在石龙体校。 与印象中的体育运动员不同,刘苏身高1.75厘米,四肢修长,肌肉匀称。 他是石龙体校举重馆的优秀技术运动员。 他今年17岁,正值成为一名举重运动员的年龄。 如果不是因为伤病,他早就进入省队试训名单了。
刘苏四肢修长,肌肉匀称。 他是石龙体校优秀的技术运动员。
三年前的一次训练中,刘苏在做杠铃回缩动作时提前松了一口气,导致肩胛骨肌肉拉伤。 虽然伤势并不严重,但也到了他拿出成绩的时候了。 2018年底,刘苏带伤参加省级比赛。 强忍着疼痛,完成最后一次举重后,他躺在了场上。 他的身体急需氧气,但肺部的扩张刺痛了背部的肌肉,他只能通过鼻子一点点地呼吸。 这段近乎窒息的痛苦经历让他第一次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但即使在那场比赛中,他仍然获得了第一名。 与此同时,他被在场的省队教练看中,获得了加入省队试训的机会。
刘苏训练后进行恢复。
进入省队选拔是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最后一道坎。 两年内能从全省20余名精英中脱颖而出的,将正式成为领取国家工资的职业运动员。 而那些从这里被淘汰的人,基本上就意味着他们运动员生涯的结束。
训练之间的休息。
如果能够将更现代的科学训练和恢复方法结合起来,刘苏的职业运动员生涯也许会更进一步。 然而,石龙举重馆不仅硬件设施还停留在以前的时代,就连前任队医几年前离开后,也还没有招募到接班人。 还在受伤的刘苏听从了教练的建议,选择留在石龙慢慢恢复,把机会留下,直到身体恢复。
张紫妍:喜欢举重与王俊凯并不矛盾
张子艳,13岁,河南人,石龙体校学生。
张紫妍今年13岁,河南省驻马店社旗县人。 9岁时,她随父母来到东莞。 她和刘苏一样,都是被教练从私塾挖来的人才。 与大多数刚进入体校的年轻学生不同,张紫妍在进入体校的第一天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不难看出,张紫妍是目前最受教练关注的学员。
张紫妍是学校里最受关注的学生之一。
张紫妍的教练刘文吉是石龙体校任职时间最长的教练。 当他还是一名运动员时,学生们必须从小就开始争取成绩。 然而,刘文骥并没有按照他那个时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他知道他的学生不再需要挤着头过独木桥了。 他在训练中注重基本功,只有当学生在不该偷懒的地方偷懒时,他才会显得闷闷不乐。
张紫妍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训练计划。
刘文吉团队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笔记本。 有的写下每天的训练内容,有的写下鼓励的话语,有的干脆用日期作为标记,纪念在这里度过的日复一日。 仅有张紫妍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下个月的训练计划——每周一、周二、周四练功,每天3个动作,每个动作15组; 每个周三和周五做举重。
张紫妍参加东莞运动会。
除了成为一名运动员的职业愿望外,最让张紫妍最高兴的是,她可以通过参加举重比赛去不同的城市旅行。 上海是她最想去的城市,因为那里住着很多名人,也许包括她最喜欢的偶像王俊凯。 张紫妍也希望退役后能在上海找到一份举重相关的工作,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
张紫妍在东莞运动会上获得了她的第一枚金牌。
在新学期的第一场比赛中,张紫妍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枚金牌。 虽然只是市级比赛,但颁奖时台下的教练依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朱凯超和刘苏一起练功。
新学期开始不久,刘苏也给自己买了一批高考材料,他开始正式考虑成为职业运动员以外的人生规划。 朱凯超去年完成了手术,现已恢复训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他很可能会和刘苏一起进入省队试训。
经过一天的训练,周丽玲放松下来,晚上在举重馆做作业。
周丽玲的才华终于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现在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想家了,训练也成了一件更加重要和坚定的事情。
摄影/文: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rerp.cn/html/tiyuwenda/3494.html